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三二四、莫谓求名沽世誉

三二四、莫谓求名沽世誉

?”

    夏元瑮点点头:“正是!”

    陈传瑚却道:“不妥不妥!正因为我国现在科研工作者水平普遍低下,我们才要设立‘院士’这个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为什么呢?现在学生之所以更多选择法政经济等学科,是因为毕业之后可以做官发财,而学习科学技术呢,只能当老师或者去工厂做工在现今社会,做老师和做工都是没有前途的,他们也在这种环境下只能昏昏噩噩地混日子,浑然忘了读书时候的所学与梦想而设立‘院士’荣誉,则相当于为学习科学技术的青年树立一个奋斗目标,让他们不至于沉沦而且现在正值民国肇始,我们应当趁此良机为后世立下轨范,免得将来积重难返”

    李复几道:“谨庸贤弟的意思是先设立‘院士’称号,等到适当机会再评芽”

    “为什么现在不能芽”陈传瑚反问道

    夏元瑮皱眉道:“难道让某些人滥竽充数?”

    陈传瑚道:“不用,按照孙先生孙夫人的标准来遴选就行全国能找到三人就三人,能找到五人就五人,宁缺毋滥大不了先把院士名额定为十人,以后人才辈出的时候再修改院士名额便是!”

    李复几道:“谨庸贤弟建议对院士设置名额限制?”

    陈传瑚道:“自然要设置名额限制!任何事物都是以稀为贵,院士名号也不例外要是逢人就送上一顶院士的帽子,谁还把院士当一回事儿?如果把院士名额设置限制,反而很多人会趋之若鹜!”

    孙元起要是在这里听到这番话必然大点其头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总额倒没有限制,不过每次增选都规定增选总数不超过60名,这就导致无数英豪在此折戟沉沙但因为院士名号的崇高,这些英豪越挫越勇屡败屡战,甚至一大批七十好几的老头子还在为此身外之物孜孜不倦的努力如果说70出头还能理解,毕竟名利之心未死,还想负隅顽抗一次,但那些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参与这项运动又何苦来哉?比如2001年参加工程院增选的丁大钧(东南大学,78)年参加工程院增选的王慧炯(国务院发展中心,78),说起来真是令人扼腕!

    然而院士评选并不是因为你年长就会特别照顾,尤其是近些年,在增选的时候就明文规定候选人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65周岁(中国工程院为70周岁),超过年限的便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即便侥幸进入有效候选人名单,年长的候选者也会最先成为炮灰每当这个时候,那些七老八十的老学者就会黯然神伤良久而南京大学的唐雯霞教授更是因为当选院士无望而驾鹤西去,真是可怜可叹!

    相比之下,某些私人创办以牟利为目的的“国际xx科学院”“皇家xx科学院”野鸡院士,明码标价5000块钱一顶,从通讯院士到院士再到资深院士一应俱全,量大从优,任君选购却没几个人真拿它当回事儿

    李复几道:“要以孙先生孙夫人的标准来衡量,经世大学倒还有几个人勉强够格,比如研究肺鼠疫防治的伍星联先生(伍连德)首先提出反物质说的张少涵(张贻惠)等至于全国别的地方,只怕是一个也无吧?真要依照谨庸贤的弟建议,首批院士会全部花落经世的!”

    何育杰想到另外一个问题:“那院士该如何选举产生?”

    李复几道:“这倒简单!最初的时候,院士人选建议由孙先生直接圈定以孙先生的学术地位和卓绝见识,想来大家应该没有意见吧?等以后中华科学院步入正轨,可以由教育部属各所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下属各学会推荐,在院士大学投票选举产生”

    何育杰又问:“那推荐的标准是什么?编了多少本书,发了多少篇论文,还是获得多少项专利?”

    李复几笑道:“吟苜贤弟说的那几项自然也是重要的标准,不过更重要的标准应该是国家科学技术奖据孙先生说,这个奖项将由教育部出资设立,由教育部中华科学院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联袂评出从今年开始,每年评审一次,用以重奖那些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