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隋唐建后宫 > 背景、资料介绍和作者公告 品读杨广(转载)

背景、资料介绍和作者公告 品读杨广(转载)

    背景、资料介绍和作者公告 品读杨广(转载)

    背景、资料介绍和作者公告品读杨广(转载)

    第四编品读杨广

    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剑桥中国隋唐史》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隋炀帝自伴随亡隋的败迹黯然辞世起,便有盖棺定论,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千余年来,铁案如山。笔者无意只在翻案二字上做文章。按愚意,评论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归根结底要看他历史活动的社会意义,是进步还是反动。我所以认定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血与火中的,却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页,是中国士大夫传统思维模式褊狭、脆弱一面的反映——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

    今日我们要写隋炀帝的传记,事实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对这题目曾下过一段功夫的arthurwright就说过:”(他)既被视为典型的亡国昏君,在一大团歪曲的历史记载和传奇性道听途说之下,今人即想窥测此人的真实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见其一二。”——

    史学大师黄仁宇

    隋炀帝杨广应该是历史上名声最臭的皇帝,自唐以来,各种正史、野史、小说、话本均将”弑父杀兄,妻母霸嫂,乱动兵戈,横征暴敛,穷奢极华”等等罪名加在了他的头上。甚至他的谥号”炀”也是”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去礼远众”的意思,可谓谥号里最坏的”谥”。这个谥号是唐高祖李渊所赐,而同时,在东都洛阳,隋的臣子们拥戴杨广的孙子越王侗为帝时,他们给炀帝的谥号却为明帝。”炀”和”明”这完全相反的两个谥号竟然加在了同一个人身上。一千多年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胡戟说道:”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同时,海外也兴起了一股为隋炀帝鸣不平的翻案风。本来成定论的一切变得不那么可信了,那么杨广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又是什么让他从一位千古帝王的不二人选变成了世人唾骂的亡国之君呢?

    1.诗文状元

    历代亡国之君中,南唐后主李煜是个才子,北宋徽宗是个才子均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但是隋炀帝杨广是个才子的事却是世人鲜知。《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少敏慧”而且”好学,善属文”,是个翩翩浊世佳公子。杨广对自己的文采也颇为自负,他曾说就算是比诗文做状元,他也是魁首,该当这个皇帝。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摐,又名杨英。不管后世史书如何渲染他是一名昏君,但是都不曾否认过他是一名才子,也不曾否认过他在即位之前的一番作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少敏慧”而且”好学,善属文”,这些话用现代话翻译一下就是杨广不仅是个帅哥,而且是个聪明的帅哥,不仅是个聪明的帅哥而且还是个才子,不仅是个才子而且还好学。这些优点平常人拥有一点都可说是上天眷顾,但是杨广竟然全部拥有,怎不让人感叹?

    杨广的诗文中,比较有名的是”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又有写作”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秦少游化用入词,一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后人称颂。杨广下江都时,给恋恋不舍的宫女留诗: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那时的他年轻率真,活脱脱的一个儒雅俊秀、文质彬彬的佳公子形象,又有谁会将这与后世史家笔下”弑父杀兄,妻母霸嫂,乱动兵戈,横征暴敛,穷奢极华”的”炀帝”联系在一起呢?

    《隋史》中关于杨广就任扬州总管9年的业绩寥寥几笔,轻轻带过,然而这却是他事业的新起点,是他人生逐渐成熟,性格逐渐完善,独立自主的运用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黄金时期。他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女子为妻,与江南名士谈论诗文,招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顾言、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北史·柳顾言传》)。他写”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怨生归驾九龙。”表达对江南发自肺腑的喜爱,他写”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春江花月夜》),句句精工,”绝是唐律”(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对初唐近体发展有一定影响。”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杨广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的人认为杨广的那些靡丽艳词,便是他逸生活的明证,是他这轻佻的杨二公子当一名骄奢逸的暴君的先兆,事实是否真是这样呢?

    其实杨广结交江南士子是他采取的一种文化战略,目的是为了缓和重新统一后南方的人民的隔阂与怨恨。同时他还利用佛教和道教来笼络人心,不但消除了人们的抵触情绪,还赢得了士人的好感。他不仅是名文人,还是一名很高超的政治家,他深知文化认知才是最长久最有效的力量,于是将文化与政治巧妙的结合起来。杨广的才智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

    《隋书·文学传序》称:”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

    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是杨广在一次西巡中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那时他已登帝位,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为其亲身经历,故此诗劲健有力,王者之气十足,”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成为了千古名篇。除此之外,还有《还京师诗》《从军行》《白马篇》2首等被清代沈德潜认为是”气体自阔大”,”比陈后主胜之”(《古诗源》)的大气作品。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也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杨广对自己的文采是颇为自负的,他曾说就算是比诗文做状元,他也是魁首,该当这个皇帝。《隋唐嘉话》中提到隋炀帝妒忌薛道衡诗才,为”空梁落燕泥”一句找借口杀他,但事实上隋炀帝的诗文集现今仍传世(虽然其中有许多篇是伪作),格调风范大体上来说比薛道衡高远,实在没有嫉妒他的必要。他杀薛道衡原因在他为晋王时与太子争位,薛道衡站错了位置,引得杨广不满。杨广登基后,召薛道衡入阁,薛道衡献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杨广认为他是在借赞颂先帝讥讽自己,不由得怀恨在心,后才找了个借口将其诛杀。若说杨广大度自然牵强,但说他嫉妒薛道衡一句”空梁落燕泥”便下毒手,未免更牵强。

    《隋书·经籍志》著录的《炀帝集》有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拥有才气的帝王中的一名,但是他又不同于李煜那样的纯粹文人型帝王。为什么说杨广与李煜那样的纯粹文人型帝王不同呢?

    2.冠于诸王

    杨广不仅诗才出众,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也颇有才干,还是皇子的他赢得了父母的喜爱,也赢得了朝廷上上下下的推崇。但是他的出生注定了他不可能当皇帝,这样的命运,素有大志的杨广会接受吗?如果不能接受,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赢得那本不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呢?

    隋炀帝杨广因”美姿仪,少敏慧”而为”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开皇元年(公元585年)只有十三岁的杨广便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不久又被封为武卫大将军,然后又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仍旧兼职当大将军。隋文帝杨坚可谓对自己这个儿子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不仅让他年纪轻轻就身兼要职,还派了项城公王韶、安道公李彻来当他的私人教师。而杨广本人也的确争气,小小年纪就成熟稳重,使得朝野上下都对他很看好。杨坚后来暗地里找了相士给他的几个儿子相面,那相士指着杨广说:”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

    这本是一个朝中上下均看好的帝王种子,只是因为身为二子便被注定了命运——太子之位与他无缘。对于这样的命运,杨广会进行怎样的抗争呢?

    杨广的大哥杨勇与他相比实在是差了很多,比才气,比谋略,杨勇都输杨广一筹,更糟糕的是杨勇在历史上的形象仿佛是有点缺根弦,他明知道父亲杨坚喜欢节俭,他偏偏要奢侈浪费;明明知道母亲独孤皇后为人善妒,痛恨男子宠幸众多姬妾,他还要很张扬地寻欢作乐,公然纳妃并冷落了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妻子元氏。这使得隋文帝与独孤皇后都对他不满,再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更让杨坚对这个儿子失望。

    而杨广本来就得父母喜爱,且能迎合父母心思。史书上说他长诗文,擅音律,但是因父亲喜欢节俭,他却不再摆弄弦乐,杨坚到杨广的住所去,便发现他使用的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心里便觉得这儿子用心国事,没有玩物丧志,很是欢喜,再看他平时吃穿都很朴素,不像杨勇那般锦衣玉食,就更是喜欢。而独孤皇后又认为杨广只宠爱萧妃一人,不似杨勇整天纵情于声色,也对杨广喜欢得很。

    同时,杨广还礼贤下士,爱护士兵,不摆皇子架子。他与萧妃恭迎隋文帝派来传达命令的宦官,而杨勇却把这些人当奴才吆喝。杨广曾与士兵观猎,中途遇雨,侍从进献油衣,他却说:”士兵们都淋着雨,我怎么能一个人穿着油衣遮雨呢?”于是让人拿开。《资治通鉴》中说:”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公元589年,杨广又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要想突破,艰难异常,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能突破长江天堑,隋军却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了天堑。杨广率领的军队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却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当时三司官吏僧辩曾被陈高祖所杀,他的儿子王颁为了报仇,趁陈国将亡时,掘了陈高祖的陵墓,并焚烧其尸骨,把骨灰投在水中喝掉,以泄其恨。私毁皇陵是死罪,杨广却表现出大度,没有杀王颁,还向其他将领解释说王颁报杀父之仇是理所当然,不应处以死刑。另一方面,杨广却又立刻下令保护陈国的皇陵。陈亡国后,杨广对于陈国有志节的大臣加以礼遇,并给予重任。他说:”这些人既然能怀念他们的旧君,日后就会是我的忠臣。”

    平陈战役,才19岁的杨广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胆识魄力。但是《隋史》对此却讳莫如深甚至曲笔删改,说杨广为了得到陈后主的后妃张丽华,命令高颖不要杀她,但高颖却违背他的命令将张丽华斩杀,从此杨广便怨恨高颖,后高颖被杀也是因为此事。然而《陈书》中却明确记载道:”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入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从当时的人心向背和杨广的抱负来看,他也决不会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荒唐举动来。

    公元590年,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那时的江南与北方分裂了百年,隋虽然统一了江南,但是江南百姓仍不认同大隋。杨广为此花了十年来笼络,他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还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最后才使江南真正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

    杨广平定了陈朝,将江南纳归,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中国从此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更为战功卓著,意义非凡。

    平陈和治理江都是杨广即位前最辉煌的时日,但是后世史书对这一段史实却语焉不详,对他即位后的荒暴虐却大加渲染,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说的那样:”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杨广越是辉煌的历史在唐所修的史书中越是轻描淡写。但是不管后人如何忽略杨广的业绩,真实的历史却不容抹杀。杨广平陈后,声望一日胜过一日,太子杨勇与其相比更显不如。在嫡长制下,才能出众的庶子处在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身为太子的杨勇眼见杨广声望高于自己,危及自己的太子地位,又怎会对他没有猜忌?我们不知道这个猜忌从何时开始,但是很肯定的一点就是杨广本人是难以忍受这种猜忌的,他如果不想在猜忌中郁郁而终,就只有选择铤而走险的办法,就如以后的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那般与太子抗衡。

    杨勇无法与杨广对抗。他先前的猖狂举动本已让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不满,对手杨广又素有谋略,更何况杨广还多了杨素等人的支持。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是隋朝的权臣,史书称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隋书·杨素列传》),同时多有战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

    在这等形势下,杨勇的太子位自然是岌岌可危。最后突厥侵犯边境,杨广又任行军元帅,大胜而归。这次胜利,让隋文帝下了决心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皇太子。当了太子的杨广并没有恃宠而骄,为人反而更加谨慎。又立下”出舍大兴县”、”巡抚东南”大功。杨坚对他甚为满意,每次到仁寿宫避暑,都命令杨广当监国。

    公元604年六月,杨坚逝世。七月,杨广在仁寿宫即位,年号”大业”。对于杨坚之死,后人颇多猜测,认为是杨广暗中杀害。但是对杨广诸多诟病的《资治通鉴》也只记载道:”秋,七月,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丁未,崩于大宝殿。”丝毫也未提及是杨广杀害了杨坚。

    历史上每一次新王朝取代旧王朝都有一次血腥的战争,素以明君著称的李世民连史书都明确记录了他弑兄杀弟囚父的恶迹。杨广究竟是不是杀害了杨坚是历史上的一个谜,但是后人却将这事大加演绎,使得杨广弑父成为了想当然的”事实”。

    3.功比大禹

    欲图建立丰功伟绩的杨广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这条运河便是有名的京杭大运河。不过,这条至今发挥着作用的大运河却是后代史书诟病杨广的一大罪状。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即派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这个举动成为了隋朝败亡的第一个因子。对于建都洛阳的事情,史书上并没有提及他们内部有何争议,可见建都一事是得到群臣响应的。历朝历代,对于首都的选择都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一是政治选择,首都离王朝最大的威胁源头不能太远,便于迅速获得信息,有效指挥军队;其二是经济选择,首都离富裕的地区不能太远,便于获得财富和物资。总体来说,政治因素始终在经济因素之上。

    杨广即位后的大隋,虽然已经统一了全国,但是北方突厥的威胁依然存在。隋文帝当初在择都时选择长安也是为了防患突厥,但是自陈被灭,长江以南的陈版图纳于大隋,整个帝国的经济重心便转移到了江南以南。而且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政令的畅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费时费力,到了洛阳则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粮食,也相应地减轻了百姓负担。再加上杨广本人对江南的偏爱,设立东都洛阳势在必行。

    但是,营造东都洛阳的工程是极其巨大的,当时兴修东都用了一年时间,每个月都派遣两百万工人修建。东都洛阳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同时杨广还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嘉木异草、珍禽奇兽,输往洛阳充实各园苑。又在洛阳西南筑西苑,周200里,苑内有海,海中有三神仙,离出水面百余尺,殿堂楼阁,穷极华丽。这样浩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除此之外,杨广又令人在江都营建宫殿和城市,把江都建设成为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这样就更加有效地控制了南、中、北的广大地区,在两都的巩固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力促进了统治阶级官僚机器的高速运转。东都洛阳建成后,杨广还邀请少数民族的酋长和客商来洛阳参观,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原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将大隋盛名远播于外。总之,东都的营建,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使洛阳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就在同一年,洛阳开始修建大运河。

    大运河工程浩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后世有人认为隋亡的一大半原因是因为修建大运河。杨广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呢?

    大运河的名称有很多,通常的叫法是”京杭大运河”,或简称”京杭运河”。学术界也曾叫其”南北大运河”,隋朝杨坚开凿的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通济渠、永济渠,又被称为”隋唐大运河”。民间则往往简称为”大运河”或”运河”。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历史进入大隋,天下大一统的局势已是不可阻挡。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杨广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巩固大隋帝国的统治,使山东、江南之粟能不断地供应关中,以保证中央官僚机构的需要,在隋文帝杨坚开挖广通渠的基础上,又三次开凿运河。

    公元605年,杨广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用了六年的时间,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305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杨广在修运河的同时,还在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运河沿岸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大运河连接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从南到北构成了南北水道运输网和灌溉系统,使贯穿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省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而也就有效地巩固了长安、洛阳两都的地位,密切了中央同地方的联系,强化了中央对全国,特别是对江南和关东人力、财力的控制。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地,特别是运河两岸城镇的兴起,如杭州、江都、楚州、汴州,等等。从长安到洛阳至江都,沿途虽设有离宫40余所,但每一所离宫就是一个驿站水运码头,形成一个新的城镇,也就是一个新的贸易中心和人文荟萃之地,从而有力地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大运河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后,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史学家们在评价杨广时把他修建大运河的这一举措与秦始皇修建长城相比较,实际上大运河的作用远比长城的作用更为重大。长城只是当时为了抵御胡人而建,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作用,而大运河贯穿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古老的文明,促进了南北文化经济的发展,并且在千百年后仍旧在为民造福。

    杨广在同一年兴建了东都洛阳和大运河这两大工程,虽然是从远处着想,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杨广在即位之初就接连修建这样的两个大工程是不明智的,虽然杨广在位之初大隋国力非常强盛,甚至胜过了贞观之时,但是长年的劳民伤财使得国力亏损,据载,当时大修运河时”役工死十四五”,重修山阳渎也动用了十余万民工。开永济渠时,动用了河北的百余万民工,男丁不够,就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万名监工监督下日夜劳作,动辄受”枷项笞背”的处罚,弄得许多人卖儿鬻女,家破人亡。而后人对杨广的评价也就从他即位后的第一年修东都和大运河开始了评判性的篇章。

    不过,自唐后的多数人批评杨广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好到江都去游玩,纯粹是为了个人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未免又太狭隘,太不公正了。的确,杨广曾乘四层高的龙舟,从京城浩浩荡荡地南下江南。在这途中消耗了民脂民膏是不争的事实。倘若从百姓的个人性命着眼,肯定是大错特错,但是从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着眼,就会发现当时南方分裂中国已经有了数百年历史,杨广作为中原皇帝下江南,绝对不只是出于个人享乐,他巡视江南的目的是出于对江南的重视和统治,这比起泰山封禅炫耀其功的那些皇帝实在是好得多了。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若不是杨广龙舟巡江南做得太过张扬,若不是大隋后生内乱而灭,杨广修大运河可与大禹论功的事情还会被后人那般批评吗?皮日休说隋朝运河的开凿”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杨广倘若知道隋会被灭,恐怕也不敢在自己即位之初就大修工程吧?

    4.圣人可汗

    突厥启人可汗上表隋炀帝杨广曰:”大隋圣人莫缘可汗怜养,百姓蒙恩,赤心归服,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染干如枯木重起枝叶,枯骨重生皮肉,千世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表达对隋朝的尊服。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尊为”天可汗”,但是这意义肯定是比不上杨广的”圣人可汗”的,就如秦始皇统一了中国首称”皇帝”,后来的皇帝再统一中国,再自称皇帝,其意义都无法比得上他。

    就在大业元年——杨广即位的头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他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强大。对比前面的兴建东都和修大运河,不得不感叹隋朝的国力之胜,据史料记载,修东都和大运河时除了百姓之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