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临时工 > 第二百二十六章 认祖归亲

第二百二十六章 认祖归亲

8年进士及第,冯裕中进士后,先任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县,后调安徽萧县。1511年升为今河北晋县知州,1515年迁南京户部员外郎,嘉靖六年暨1527年调往甘肃平京知府,嘉靖七年调任贵州石矸知府,嘉靖十二年暨1533年升任贵州按察司副使。

    一年后,就是嘉靖十三年,冯裕也58岁了,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冯裕就致仕归里,定居青州,主要是读书讲学与诗友唱和啥的。他归里的第二年,成立了“海岱诗社”,唱和之诗由冯裕四世孙冯琦编为《海岱会集》12卷,此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嘉靖二十四年就是1545年六月二十四日,冯裕67岁时,病逝于青州。埋葬于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冯氏祖茔。冯氏祖茔是龟趺地,属于极其珍贵的龙。龟趺,又名霸下,赑屃,形似龟,是龙之六子,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是他的遗像,龟趺具丰碑和长寿之象征。

    冯氏的祖茔,以尧王山为后乐玄武,以北阳河为朱雀。原来在尧王山左右还有两条小河包围着祖茔。但是现如今,小河已经干涸为大土沟,沟内还种了果树。因此场龙虎不显,缺则补之,这也许就是龙虎水库名称的由来。

    冯裕是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的始祖,他的文名政声啥的对后代子孙影响极大,冯氏家族也因此形成了勤奋为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的家风。祖先垂范,子孙积极效仿,冯氏家族就在这种宗法传承中逐渐的发展起来。而冯氏祖茔的风水就把宗法传承凝结,冯氏的文化传承能量也是无以伦比。

    冯裕生前,除惟健、惟重、惟敏、惟讷四子已成才外,孙子辈也已有很多人。后来成为进士的惟重之子子履已长大,冯氏家族的核心因此形成。借助祖茔等环境,冯裕的儒家风格得以非常有效的传承,冯家注意自身楷模与人格力量的感召与熏陶,冯氏家族也充满了成勤奋为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的家风。

    冯裕晚年除与友人诗赋唱和外,主要就是居家读书讲学。由于他为官清廉,所以家徒四壁,囊中羞涩。《光绪临县志》说他:“官囊萧然,不能自给。”好在长子惟健持家有方,善于经营,冯裕才得以温饱。

    再加惟重,惟敏,惟讷三个儿子先后中举,惟重,惟讷并于嘉靖十七年暨1538进士及弟。后代学有所成,使冯裕感到无比欣慰。不幸的是嘉靖十八年暨1539年次子惟重客死今合肥市,幼子惟直也于次年病死家中,老年连丧两子,使晚年中的冯裕无比忧伤。半生为官的荣耀,隐居田园的闲适,时常交织着清贫生活的困扰及丧子的悲痛。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中,嘉靖二十四年暨1545年六月二十四日,在他67岁时,病逝于青州。就葬于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自冯裕后,冯氏祖茔才开始设立在这个风水宝地。

    冯氏自冯裕始至七世冯协一,前后七代,共有20名举人,12名进士。作为一个家族,为官者如此之众,学术成就如此之高,实不多见。冯氏家族伊宗法家族为纽带奉行儒家经典文化教育,而冯氏祖茔的风水则把宗法传承凝结,使冯氏的文化传承能量无以伦比。现如今,冯氏家族之一还继续居住在现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

    老爷爷还是第一次听说祖先尽然有如此荣光,大感惊奇,对冯全更加好奇了,“年轻人,你家里的人呢?”

    听到老爷爷问到这个问题,想到自己穿越后,再也见不到父母的冯全,想起慈祥的双亲,不由得嚎啕大哭起来,悲伤地眼泪一再在飞。

    见到这个情景,表示有点尴尬的张县长以及石保长,编了个理由,先行告退,到村公所去了。这次带来的12个小伙伴,挤满了这个小院,也突然间想起了给小盆友,实际上是冯全的爷爷及其兄弟共三人。冯全老奶奶看到哭的这么悲伤的冯全,也颇有些悲天悯人的赶脚,揉了揉自己湿湿的眼角,递给冯全一个粗布毛巾。

    冯全接过这个粗布毛巾,擦了擦眼泪,扑腾一声跪倒在地,眼含热泪,很激动的说到:“老爷爷,老奶奶,往上数几辈,我们家也是从青州迁到嘉祥来的鸟。后来,我们全家远渡重洋,到了花旗国,后来赶脚那里也不好混,人生地不熟的,就坐船打算回华夏。

    没想到,遇到大风暴,整个游轮上面2000多人全部罹难。幸亏我脑子转得快些,抱住了一块大木板,才活了下来。家谱也不见了,好像家谱十五年一续,我记得家谱上面就写着你老的名字。家谱上面就咱们的关系还近一些,我就找到了这里。我现在在华夏举目无亲,就想认祖归亲啥的,我好孤单忧伤鸟!老爷爷答应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