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百零八章 东门

第一百零八章 东门

这段闲暇的时间,好好经营一下我们之前驻扎的那个沙洲!把河口北岸上的鞑子大营拆了,用那些材料好好建个码头,好好扎个营寨!”

    张臣十分敏感地觉察到,杨振一定在计划着什么事情,但是杨振没有对他明说,他却也不方便直接开口去问。

    但是,他也很清楚,跟着一个深谋远虑、有长远打算的上官,肯定要比跟着一个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上官好多了。

    张臣领了命令,点齐了自己的人马,打起先遣营火枪队的旗帜,就一阵风似地策马出了南门,然后转头北上,沿河查勘去了。

    若是沙河的水面够深,袁进水师营的船只能够沿着小凌河逆流而上,再沿着小沙河拐到松山北门外,那将来可就方便多了。

    与此同时,若是袁进这次能够听进自己的建议,好好经营一下先遣营曾经驻扎过的那片沙洲,将来通过小凌河往松山、锦州转运粮草,也算是有了第二个中转站,而且还是一个更近的中转站。

    当然了,这片沙洲岛就是面积小了点,驻扎不了多少人马,也存放不了多少粮食。

    最重要的是,杨振不知道到了夏季小凌河水量增大以及台风涨潮的时候,这个沙洲岛还能剩下多大面积。

    对杨振来说,这个情况只有经过了崇祯十二年的夏季之后,才能真正搞清楚。

    若是到时候,这个沙洲岛依然能够保持住现在这个面积,杨振就要下决心在上面大兴土木了。

    原本历史上第二次松锦之战的时候,洪承畴坐镇宁远城指挥军队反击,一开始还是占了一定优势的。

    直到朝廷一再催逼进兵决战,洪承畴不得不率领大军北上松山,大明官军原本占优的局面,才开始发生变化。

    洪承畴非常担心自己重蹈当年杨镐分进合击、最后大败的覆辙,所以他在北进的路上非常重视合兵一处。

    洪承畴尽起大明朝云集关外的十三万大军,携带着大批的粮草辎重,一起抱团北上,声势虽然浩大,但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后方空虚。

    果不其然,奴酋黄台吉侦知了这个情报以后,很快就派了一支偏师,绕到洪承畴大军的背后。

    先是夺了那批落在了洪承畴大军后方的辎重存粮,然后又从西到东,挖掘长壕,断了洪承畴十三万大军的饷道与归途。

    要知道,从山海关往东北,直到锦州,这一条“辽西走廊”,论长度约有四百里地,可是论其宽度,从西边的群山,到东边的大海,却只有三十里地。

    最窄处,甚至不过十几里地而已。

    鞑子军队绕到洪承畴大军背后,断了大军粮道,顿时形成了一个“关门打狗”的局面。

    大明官军原来的大好形势,一下子就被逆转了,反而陷入了鞑子军队的包围,最后终于坚持不住,土崩瓦解了。

    分析其原因,粮道被断,是明军士气崩溃的罪归祸首。

    如果不是因为粮道被断绝,洪承畴麾下的那些总兵官们,也就不会心生恐慌,并且萌生退意了。

    同时,如果不是因为明军的海上屯粮地笔架山也被攻占,让他们彻底失去了希望,洪承畴麾下的那些总兵官们,也不会最后争相奔逃,自行崩溃。

    所以,杨振自己心里很清楚,要想改变第二次松锦之战的悲惨结局,他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就是找到一个比笔架山更好的存粮屯粮的地方。

    即便是杨振他们之前驻扎的那片沙洲岛无法替代笔架山,那也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笔架山那一个篮子里!

    在这样一个决定大明朝命运的战役开打之前,至少应该提前计划好一个预备方案。

    在这个问题上,杨振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说得过去的预备方案,那就是小凌河口的这个沙洲岛。

    只要今年夏天的降雨季节过去之后,这片沙洲能够顶得住台风,顶得住小凌河口的高水位,并且依然存在,那么杨振的这个预备方案就是行得通的。

    既然存了这个念头,那么现在就应该预做一些准备了——从松山东门到娘娘宫,再到小凌河口的水手营,这条预备的补给线,就要好好经营一下了。

    这个准备工作,现在自然是交给袁进先去做着,比较合适一点。

    这一次袁进立了功劳,应该能够稳住他在觉华岛水师营的地位了。

    只要袁进能够掌握住觉华岛的水师营,将来即便是袁枢从辽东督饷郎中的位置上被调离了,杨振的设想,也仍然还有实现的机会。

    这也正是他大大方方地分给了袁进一百颗真鞑子首级,作为其部战功斩获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