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反穿越调查局 > 第五百九十五章 运粮

第五百九十五章 运粮

起此事来,我心里多少也要有个底才行。”

    胡义满不在乎的说道:“你怕什么?大王已经明确下诏,给咱们这些专职官员决断之权,所以根本不必看赵括的脸色办事。更何况,不是还有晋阳公主在背后撑腰嘛,只要不让驻防丹水防线的部队饿着肚子,那就不用担心赵括找麻烦。”

    闻听此言,赵亮无声的点了点头,心里却不由得开始盘算起到了大粮山之后的应对办法。

    典府人马在滏口陉要塞住了三天,等到养足了精神,胡义才决定继续出发,往位于丹水防线与百里石长城防线之间的大粮山辎重营前进。

    一出了要塞山口,队伍便立马进入到了太行山脉,直至这个时候,赵亮他们才真正明白,军需官吏口中所说的道路难行,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这之前,赵亮对太行山并不陌生。除了小时候姥爷经常带他到这里徒步旅行之外,当初刚刚穿越北宋,他为了护送杨家二小姐杨茹回汴梁,也曾在李二白的指引下,专门选道太行,由山路前往宋军的大后方相州。

    然而,宋朝那个时候的太行山路,经过千年的修葺改造,尤其是茶马商旅的频繁往来,已经是颇具规模了。很多地段甚至还铺上了青石板或青石条,无论骑马还是不行,都非常方便安稳。

    可是战国时期的太行山,仍旧是一派自然原始的风貌。别说什么大青石了,就连个像点模样的小山路都少的可怜。赵军所谓的运粮栈道,基本上就是依着山势刀砍斧凿出来的羊肠野径。

    在这样的山路上,骑马根本不用指望,单靠两条腿走着,随时都会有坠落山谷的危险。

    赵亮一行人牵着马匹,夹杂在运粮的队伍里,一步一步往前挪腾,走的是异常辛苦。不过反过来想想,他们身上什么负重都没有,尚且如此困难,那些肩挑背扛的运粮民夫,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光景呢?

    赵亮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皆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和脸带稚气的少年,他们拉着毛驴骡子,挑着被粮食压弯的扁担,在太行山脉的碎石小道上步履维艰,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女人,同样背着大包大包的麻袋,跟在队伍最后方,咬牙奋力前行。

    这些人全都累得面容憔悴、步伐踉跄,一刻不停的大口喘着粗气,仿佛随时都会一头栽倒。可是,他们的眼睛里,却都闪着光。

    那种亮晶晶的目光,是希望,对于胜利的希望。

    他耳边听到最多的,全是民夫百姓们相互鼓劲儿、不甘落后的话语:

    “老伙计们!再加把力啊,前方的将士们还等着咱呐!”

    “我两个哥哥都上阵杀敌了,绝不能让他们饿肚子!”

    “大王不是说了嘛,这回秦国欺人太甚,非要把咱赵国活活逼死,咱说什么也不能认了这个怂!你们说对不?”

    “没错!孩子们都上前线,打他狗日的秦国啦!剩下我们这些不中用的老东西,还不赶紧卖把子力气?”

    “阿爷,俺不累,俺还能再扛一袋!你放俺背上!”

    “咱们多往前面送一斗粮食,孩子们就多一分气力,打起秦军就更猛,那可都是咱自家的子弟啊。”

    “二叔,你别小瞧我们女人呐,黑娃他爹参军之前,我也是成天跟着他下地干活的,什么苦都能吃得!”

    此时此刻,赵亮的心中不禁有些恻然。

    也就再过个把月的功夫,白起指挥的秦国铁骑就将彻底困死赵军,再然后,便是那场震惊天下、流传万世的坑杀四十五万降卒的惨剧。

    而在那些死难者当中,就有眼前这些百姓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更可悲的是,他们自己并不清楚,现在拼尽全力给前线输送的粮草,居然有可能成为最终害死自己亲人的“毒药”。

    倘若粮食欠缺,赵括恐怕还得掂量掂量,要不要贸然主动出击,去找秦军决一死战;可是一旦粮食充足,那么长平前线的战争走向,就会朝白起所设想的轨道上倾斜了。

    世间之事,往往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与讽刺。那些所谓“该做的”,到底“应该不应该”,恐怕除了极少数的幕后操纵者,没有谁能真正说得明白。

    而作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人们往往并不清楚,某个了不起的历史拐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更不清楚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他们是如此的单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坚信着自己愿意坚信的一切,同时,他们又是如此的可怜,可怜得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