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黄天之世 > 第二百二十八章:同仇敌忾

第二百二十八章:同仇敌忾

    “匈奴人的攻势放缓了……”

    张懿面色严峻,微微眯起双眼,想要看的更清晰一些。

    前线传来的军情,还有他视线中的匈奴人,让张懿发现了南匈奴的异变。

    攫欝攫。而且之前他也看到了南匈奴的骑阵中,有一部骑兵好像被调遣派往了南方。

    南方就是被黄巾军所占领的永安城,张懿是再清楚不过了,毕竟那是他原本要进攻的地方,他不可能弄错方位。

    &#21434&#21437&#32&#31508&#19979&#25991&#23398&#32&#98&#120&#119&#120&#46&#99&#111&#32&#21434&#21437&#12290此时南匈奴部派遣大量的骑兵南下,而且放缓了攻势,这一切都证明着在南方应该有什么能威胁到他们。

    而能在南方对南匈奴部造成威胁的,只有永安城的黄巾军。

    但黄巾和汉军乃是不共戴天的死敌,皇甫嵩在下曲阳还有广宗,用十余万的黄巾军的尸首筑成了“京观”。

    黄巾起义的所喊出来的口号,便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明言想要取汉室而代之。

    而汉室对于黄巾军,对于太平道则是严令禁止,凡有入道之人,宗族尽灭,更无半点容忍之心。

    双方势同水火,怎可有相融之时?

    所以在张懿看来,那些永安城的“蛾贼”是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前来援助。

    那些卑劣的“蛾贼”只,那些暴民,只会在他们和匈奴胡骑鏖战到最后一刻时,想要坐收渔翁之利。

    但是南匈奴部确实有人向着南面移动,部曲调遣并非作伪。

    汉军营垒旁都是旷野,一望无际,虽说南面略有些丘陵地带挡住了些许的视野,但也绝对不可能埋下任何的伏兵。

    更何况匈奴人大举来犯,也不需要埋下什么伏兵。

    和须卜骨都侯一样,张懿也陷入了迷茫之中。

    汉军现在被团团围住,匈奴人的马队就在营垒周围的旷野之上虎视眈眈,更是不断有匈奴的部族想要冲进汉军的营垒之中。

    巘戅戅。任何想要逃出营垒的汉军,都无法逃过匈奴人的手掌之中。

    起码在这广袤的平原上,论起骑术难有胜过匈奴人的存在,更何况如此多的匈奴人,怎么可能放任汉军的斥候出营探查。

    现在的汉军被围在了营垒之中,已经是瞎子一般的存在了,与外界的一切都被匈奴的骑兵给隔断了。

    ……

    以步兵对抗骑兵,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

    只有以严密的军阵,如蝗的箭雨才能抵抗骑兵的冲击,或者是骑射的威胁。

    更为困难的是,当万马齐奔之时,在那犹如雷霆一般的马蹄声,还有兵刃和死亡的威胁之下。

    面对铁骑纵横呼啸而来,步兵却依然能保证军阵严明,不动如山,坚持不退。

    这样才能抵御骑兵的冲击,这样才能接下胡骑的袭扰。

    这是对于一支军队的纪律性还有勇气最为艰难的考验。

    所幸,许安麾下的这些武卒,这些锐士,他们并不缺乏勇气。

    无论是矩鹿,还是广宗,抑或是下曲阳,还是如今许安麾下的这些黄巾军。

    他们从来都不缺乏勇气。

    面对着披坚持锐的汉军,面对着天下名将,哪怕手中的武器只是一把竹枪,一副农具,身上所穿不过是一件单衣,亦或者赤裸着上身。

    他们依然敢揭竿而起,依然敢列阵而战。

    一部分是为了心中的信仰,更多的却是为了在这狗日的世道上,争出一条活路来。

    如今许安带出永安城的黄巾军,具是三军中的精锐。

    武卒营和锐士营,披坚持锐,训练有素,入选者基本都是经历过葵城,上党侵攻的老兵。

    如今许安麾下的这些黄巾军军卒,和光和七年时的黄巾军大有不同。

    基本上除了白波军以外,许安直辖的所有部曲,都经过了其训练。

    而这些训练的方法,都是许安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回想起来曾经看过的近代步兵的训练方式。

    再结合一部分从中找到的练兵之法,集中整理而成的训练方法。

    再加上较为严苛的军律,所以许安麾下的这些黄巾军军卒更像是职业的军队,而非那些刚刚放下武器的农夫。

    当一支步兵部队,有了纪律性,有了面对着铁骑呼啸而来,坚持不退的勇气,那么它便有了对付骑兵部队的实力。

    连绵不绝的号角声,此起彼伏的木哨声,震耳欲聋的战鼓声在黄巾军的军阵中回荡。

    南匈奴的胡骑离着黄巾军的军阵尚有三里的范围之时,黄巾军便已经列阵完毕。

    手持塔盾的武卒和锐士,站在最前排,用高大的塔盾构筑起了一道道盾墙。

    盾后的黄巾军军卒将手中的长戟从盾与盾之间的缝隙中伸出,一眼望去,整个黄巾军的军阵犹如一只刺猬一般,还长着锐利的尖刺来保护自己。

    马是动物,它们也会感到害怕,它们也会感到痛楚,训练再好的战马,也会害怕尖锐的物体和火焰,除非蒙上马眼,否则它们绝不敢就如此冲上来。

    就算强行驱策着战马冲来,那么骑兵部队将会失去最大的优势——冲击力。

    而面对骑射,步兵的军阵,依然有反击的方式,步弓的射程远远优于骑弓,更何况匈奴人虽然善射,但却没有多少强弓。

    反而是工匠技艺更高的汉人,拥有更多的强弓硬弩。

    许安除了带上骑兵和武卒营,锐士营外,也带来了两千名弓手,这些弓手,能在匈奴人骑射袭扰之时,发起反击,不至于完全陷入被动。

    而且现在许安麾下的武卒营,开始向着战国时期,魏国武卒的要求靠拢。

    许安也有意识的培养武卒营的军卒使用弓弩。

    依许安现在控制的地盘,其实是没有办法维持如此多的军力,所以精兵的政策就必须去实行。

    东汉末年,袁绍击破公孙瓒,先后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区,统一河北地区,交好北方少数民族,势力达到顶点。

    但他在和曹操在官渡大战之时,麾下出动的部曲,也不过才是十余万人。攫欝攫

    而曹操在记载中,虽然也是占据了不少的地区,但其在官渡投入的兵力也不过两三万人。

    许安麾下现在有如此多的军兵,一方面是收拢各地的贼匪,还有就是黄巾军并没有太过细分辅兵,战兵,只是算了总量。

    而且借助山中群匪原来劫掠的收入,上党郡世家豪强多年的积累,这才勉强维持麾下如此众多军兵。

    许安选择出城迎敌的原因,还有一点,虽然他没有和匈奴人交战过,但他有攻略并州的计划,自然也对停驻在并州境内的南匈奴有所了解。

    这些匈奴人他们缺乏坚固的盔甲,缺乏锐利的兵刃,缺乏强弓硬弩。巘戅九饼中文&#57bzw&#46戅

    凭借的只是人数,只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磨炼出的勇武,凭借的只是常年游牧锻炼出来的骑术,还有娴熟的射艺。

    但这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