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三百五十四章 照片

第三百五十四章 照片

平状态。

    教廷毕竟还是在世俗世界,尤其是欧洲有些影响力的。

    ——

    《国家地理》杂志在刊登了青赞的照片后,果然引起了巨大轰动。

    高原独有的神秘气息以及近四千米之上的布达拉宫实在是太让人心驰神往,难以忘怀。

    这种感觉很像后世太空望远镜传回壮观的创生之柱照片或者拍下第一张黑洞照片一样,对人的震撼效果太大了。

    对当时的人来说,都像解开重大自然谜团般。

    人类,刻在基因里的就是好奇心。

    青赞照片盘活了《国家地理》,李谕也不忘专门打包寄了十几份给北洋的唐绍仪。

    此时英军已经与当地政府违规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不过清廷现在对这种条约已经非常敏感,根本不敢接受,于是决定派人去继续谈判。

    代表之一就是懂英文和洋务的唐绍仪。

    唐绍仪去西苑面见慈禧时,专门带上这本杂志。

    慈禧本人去过的地方不多,第一次看到遥远西部的照片时,非常激动,拉着心腹庆亲王奕劻以及那桐一起仔细参详。

    几人对这些珍贵的照片看得津津有味。

    唐绍仪适时说道:“太后、王爷,还有这篇李谕手书《最后的一片净土》,请您观详。”

    慈禧取过来,看后啧啧称赞:“写得倒是不错,这个李谕还是有着拳拳之心,值得嘉奖。”

    唐绍仪说:“而且,如此美好的净土,绝不能让英吉利国人再沾染。”

    慈禧道:“说得很好。这次谈判任务艰巨,希望唐道台处理得当,成功后,加官晋爵自不用说。”

    慈禧现在不敢对洋人说什么狠话了,字词用得很慎重。

    但唐绍仪不管太多,行礼道:“臣定不辱使命!”

    ——

    贝尔作为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总裁,对杂志的发行肯定最为高兴。

    他兴奋地找到李谕,对他说:“你简直就是杂志之救星,幸亏我没卖掉《国家地理》,不然被你买去,肯定又偷偷发展起来。”

    李谕笑道:“都说了,我可不懂什么地理,哪有这个本事。”

    贝尔却说:“不懂地理没关系,懂不懂摄影?”

    李谕说:“也不算懂,不过很喜欢。”

    贝尔笑道:“这就够了!现在杂志社有钱了,要拍一些壮丽的照片,扩大影响力。本次选的是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我来就是邀请你一起去的。”

    李谕讶道:“邀请我?”

    贝尔说:“机会难得,我们已经提前租好了船只,能够近距离欣赏。”

    李谕上辈子反正也没有亲眼见过,在这个娱乐生活匮乏的时代,的确是个很有吸引力的事情,于是李谕痛苦挣扎了三秒钟,就投降了:“我加入!”

    贝尔拍拍他肩膀:“你这么年轻,又这么富有,就应该拿出点探险精神,不然以后怎么在我的飞行器俱乐部和飞艇俱乐部混?”

    然后贝尔小声说:“还有,名额多了一个,你可以带一位姑娘!”

    贝尔说完,就笑着推门而出,“明天在火车站会合!”

    李谕送他走后,回头就看见了吕碧城和近卫昭雪。

    李谕咳嗽了一下:“那个,这次拍照项目也有出版社的资助,所以碧城姑娘肯定是少不了的。”

    理由还不错。

    吕碧城眼神中都是喜悦,而近卫昭雪咬了咬嘴唇,旋即想到自己可以继续在这儿偷偷研究李谕的无线电专利,于是接受了。

    次日,李谕和吕碧城来到火车站时,贝尔笑盈盈迎接过来:“天哪,东方美人的神韵简直比任何自然风景都要迷人。”

    吕碧城浅浅一笑:“贝尔先生,您说笑了。”

    贝尔的夫人走过来说:“是的,我也觉得你是在说笑。”

    贝尔背后一凉,嘿嘿笑道:“自然是说笑,我的目的其实是要夸赞李谕先生的眼光好!”

    贝尔夫人哼了一声:“希望如此。”

    说话间,又有一人带着一个不小的包裹跑了过来:“对不起,贝尔先生、贝尔夫人,我来晚了。”

    贝尔说:“不晚不晚!给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方科学巨人李谕!这位则是乔治·伊士曼,他将亲自作为本次活动的摄影师。”

    李谕同他握了握手,旋即看到了他背着的那个包裹,上面的标志总感觉在哪见过,脑海里突然一闪:“莫非,您是柯达公司的创始人?”

    伊士曼说:“院士先生竟然知道我的公司?”

    很多人可能已经忘记这个曾经摄影界超级公司,甚至不少年轻人连胶卷都没见过。

    但在数字摄影来临之前,柯达的确是摄影界的超级霸主。

    而柯达公司的全名,正是“伊士曼柯达公司”。

    欧美非常喜欢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企业。李谕就是受了这个影响才入乡随俗命名自己的公司为ly。

    李谕说:“我当然知道,并且很想购买你们的产品。”

    伊士曼高兴道:“太好了!我正想借助《国家地理》的火热以及此次机会,宣传一下刚刚推出的口袋式照相机。”

    “傻瓜式?”李谕脱口而出,连忙改口,“我是说,卡片式!”

    “可以给您介绍一下,”伊士曼从包里掏出了一个小盒子,大概就像个厚一点的ipad mini包装盒大小,“这是我们公司最新的产品,售价只需要5美元,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拍照,再也不用带着笨重的照相机。只是胶片需要单独购买。”

    5美元的价格并不高昂,不过很容易想到,柯达公司的盈利点肯定是在耗材——胶片上。

    这一招吃了一百多年,真是一招鲜吃遍天。

    当然柯达在胶片方面的技术确实高。

    李谕接过这台“口袋式照相机”,重量不算重,不过也不轻快,接近于用了长焦镜头的单反相机。

    但肯定不如用手机拍照舒服。

    李谕说:“是不是只能拍摄黑白照片?”

    伊士曼一愣,反问道:“怎么?难道还能拍彩色照片?”

    李谕笑道:“用不了多久就可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