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汉武挥鞭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

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

林卫是天子亲手创建,且最为信重的亲卫军。

    旁的朝臣们虽是不甘又出个弱冠之年的大卿,但也不敢出言置喙。

    郎中令掌宿卫宫禁,皇帝信重谁就拔擢谁,就算选头獒犬出任,只要能让皇帝夜里睡得安心踏实,旁人就管不着。

    若有世家权贵非要举荐自家侄子出任此职,皇帝反倒要猜忌他是否居心叵测了。

    总之大汉朝堂官位很多,但有些位置是万万不可主动去争抢的。

    汉六十八年,依大汉历法该年为闰年,且闰月鲜见的落在九月,意即九月和十月间,还夹着个闰九月。

    闰九月十六,是为今岁立冬。

    立冬乃贺谒师长耆老的日子,依照惯例,天子会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

    四朝元老袁盎赶在立冬前夕,告老致仕,请辞去丞相之位。

    皇帝刘彻欣然准允,感念其功在社稷,封了关内候,且迁光禄大夫,可入宫行走,主要还是方便他日后时常到太寿宫,陪着太上皇刘启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

    御史大夫曹栾顺理成章的接任丞相,接掌相印,做了百官之首。

    他自是欣喜得紧,御史府的属官也是欢欣鼓舞,盖因曹栾任御史大夫本就是为接任丞相做准备,压根就没闲暇多管御史府的事务,闹得御史们很是憋屈,好久都没有弹劾王侯权贵了,嗓子痒得紧,笔杆子都快咬断了。

    群臣们本以为皇帝陛下会再次举贤不避亲,将丞相司直张骞转调御史府,升任御史大夫,毕竟张骞近年在丞相府和御史府来回迁调,历练完整,可不就是为了今时今日么?

    皇帝刘彻的作法却大出群臣预料,新任的御史大夫竟是直不疑。

    直不疑历任太中大夫,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还有个可有可无的女学祭酒。

    群臣之所以讶异,不是说他才德不彰,也不是说他资历不够,恰恰相反,他的品性才能皆是上佳,何况本就秩二千石,位与诸卿同。

    只是他历任的官职皆是僚属性质,虽历经两朝皆为皇帝内朝的首席幕僚,但要出任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居“副相”之位,未必才能适所啊。

    刘彻倒是没这担心,经过多年观察,直不疑向来内敛低调,不喜交际,与各世家大族皆无深交,且直言敢谏,是做御史大夫最合适的人选。

    何况依史籍记载,直不疑也确实在武帝朝做了御史大夫,且颇是尽忠职守。

    张骞虽有大才,但其脾性及过往经历皆不适合做御史大夫。

    家有犟子不败家,国有诤臣不亡国。

    曹栾做御史大夫的这段时日,御史府属官没半点活力,大汉朝廷太和谐了,宣室殿御案上的弹劾奏章少得可怜,更再没人当殿怼刘彻这皇帝。

    长此以往,不行的!

    刘彻虽不是受虐狂,但若言官所言在理,还是要多听听不同意见的啊。

    圣人都会犯错,何况刘彻这凡夫俗子?

    故而这御史大夫必不能让张骞出任,刘彻本是最看好廷尉汲黯,盖因他嘴最毒,脖子又硬,过往任太子洗马时,就时常怼天怼地怼太子,还是有理有据有节的,刘彻多是怼他不过,只能低头受教。

    不过近年随着大汉百业愈发兴盛,不少律法都需尽速重新修订,廷尉府离不开汲黯啊。

    退而求次,硬脖子的汲黯没法子出任,就选直不疑这软刀子好了。

    直不疑瞧着温文尔雅,道骨仙风的,向来不喜与人争吵,每每多是诙谐自嘲,但若能听得懂的人,就晓得他言语中的反讽皆是直指要害,字字诛心的。

    毒得很!

    刘彻想着日后直不疑做了御史大夫,大汉朝廷应会热闹不少,不管是单口相声,还是群口相声,好歹能乐呵乐呵,不至死气沉沉的。

    丞相和御史大夫都已更替,郎中令吴成索性也跟着告老致仕,也得封关内候。

    他明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非是央着刘彻也给他挂个太中大夫,好到太寿宫陪着老主子去。

    刘彻真是哭笑不得,按说诸大夫是帝皇的幕僚,地位很超然的,怎的弄着弄着就成了养老陪聊的闲职了。

    一大群告老致仕的元老重臣都挂着大夫的名头,拿着格外优厚的秩俸,却鲜少来未央宫宣室殿替刘彻这皇帝出谋划策,反是跑太寿宫陪太上皇种花养鸟去了。

    这特么还真叫鸟事啊!

    刘彻真想给太上皇老爹冠个名头,叫个政【协主】持或人【大委】员长甚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