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立宋 > 第十八章 安邦兴国

第十八章 安邦兴国

方才得行,你如何不珍惜?”

    他背负双手,一脸殷切的向长孙弘道:“世间千万条路,唯有读书最高。这趟远门,爹看出来了,你有悟性,可要好好的放在读书上,别学爹和你二叔,一辈子没出息。”

    长孙弘很想问一句:你和二叔如何又没出息了?乱世武者横行,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光啊。却不敢问出口,只是喃喃垂首:“儿子记住了。”

    长孙豪点点头,转身继续徐行,一边走,一边继续对跟着后面的长孙弘念叨:“狗子家的税,的确差一些,那李义也不是没缘由的寻他家晦气,不过还差多少,李义这鸟人夸大了几分,多出的不过是为了中饱私囊罢了。回头爹去算算,不会难为他家的。”

    长孙弘道:“他家徒四壁,哪里还有钱交税?”

    听了这话,长孙豪却晒然一笑,哼道:“爹这次出去,特地把狗子带上,当然也是看到了这一层。等盐卖出去,分狗子家一份,税钱绰绰有余,他家这一关,就算过去了。”

    话到这里,长孙弘方才明白,原来长孙兄弟冒险贩盐,果真如李猛所说,非是图利,而是真的为了李家村的穷人活命。

    土里刨食,靠给李显这个大地主当佃户每年得的那点粮食,除去春秋田租,所得无几,一家人勉强可以维持生计,要再上交各种税钱,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不交税,从上到下的各级官吏不会善罢甘休,变着法子都会逼上门来,以前李家村几乎年年都会发生村民舍家逃难的情形,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保正,看上去很威风,其实也很难,一旦你的村子税钱收不齐,保正就得垫上,县衙不会问其他原因,只看税钱齐不齐。在长孙豪之前,村里的保正就是李显,每年榨干了村里人,也收不齐额定的钱物,自己出了不少血,还将村里人脉得罪了个遍,吃力不讨好。

    长孙兄弟逃难来到李家村,两人性格豪迈,乐于助人,很得人心,李显就顺水推舟,保举长孙豪当了保正,自己乐得轻松。长孙豪趁机要李显收容自己儿子到李显家里的私学读书,以此为当保正的条件,这要求不过分,李显欣然应允,这就是长孙弘能进入李家私学的来龙去脉。

    当了保正,就担了一份责任,李家村每年税额从此落到了长孙豪头上,李显是不会再出一毫银子了,如何凑齐税银,是个难题。

    于是贩私盐,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也是最为捷径的法子,这活计自古就有,每朝每代都在禁,却从未禁绝过,足见其中暴利可观。

    想通了其中关系,长孙弘看向父亲背影的目光,又多了几分尊敬,也更加深刻的明白,父亲为了让自己能读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长孙豪兄弟是逃兵,不可能去大城落脚,只有隐匿在这等山间村落里偷生,穷乡僻壤,要想让子弟读书,非常困难,所以看到李显家有私学,才冒险当了保正。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是不明白,这个一生戎马的武夫,为何如此痴迷让儿子读书呢?对这个问题,长孙弘倒是很容易理解:宋朝古来如此。

    以文制武,是太祖皇帝赵匡胤定下的调子,管你纵横沙场战无不胜的武将,还不是得听枢密院的一纸号令,即使位高如身居枢密副使的岳武穆,同样被手无傅鸡之力的秦桧杀于风波亭中。故而武轻文重,一百多年下来,早已根深蒂固的刻在人们的脑海里,低贱如贩夫走卒,也懂得这个道理。

    “文能兴国,武才能安邦。”走在父亲身后,长孙弘低声自语般的嘀咕:“邦不安,何以兴国?本末倒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