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霸清 > 第四十五章 千古一帝

第四十五章 千古一帝

大人那是一万个小心:和大人太红了,他惹不起,更伤不起。

    写书的人都知道,一本原创书的出炉有多难。更别说要写一本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了。纪晓岚即便再聪明,就算再给他十个脑袋,他一个人也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作量,整个翰林院也不行。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抄!

    抄谁的?!永乐大典。

    只要找到《永乐大典》,然后一一审核,将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一一删去,《四库全书》在乾隆爷倒下之前问世,极有可能。

    这也是纪晓岚的期限,亦或者说是死期。

    纪晓岚很着急。

    和大人也很着急。这么大一份功德,他自然也上搀和上一笔。能够青史留名,这机会可不是天天都有的。

    第二天,和大人找到了乾隆爷。

    “怎么?!纪晓岚拜托你要我细查翰林院搜寻《永乐大典》?!”

    “不是的,万岁爷。奴才是无意中得知的此事,编修《四库全书》离不开《永乐大典》,所以奴才恳请皇上细查翰林院。”

    “不是已经找过一回了吗?!”

    “皇上息怒。奴才只是推断《永乐大典》可能还在翰林院,不敢保证一定能在翰林院找到《永乐大典》。奴才是查书心切,希望能为《四库全书》尽一份力,所以才疾病乱投医……”

    “哦?!那你是怎么推断的?!”乾隆爷有些不悦了:擦,你丫是猜的。

    “奴才曾仔细研究过《永乐大典》的藏书地点。《永乐大典》自编成以来就一直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又将此书带到了北京城,一直存放在皇宫内。明嘉靖三十六年,宫里曾发生过一场大火,火灾过后,嘉靖曾命令将《永乐大典》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正本依旧存放至南京的文渊阁。后来,《永乐大典》的正本遗失,重录的副本一直保存在明朝的档案库内,再后来又移至翰林院。所以奴才推断这《永乐大典》的副本一定保存在翰林院的某处。”

    “真么想到,你居然还把《四库全书》的事情放在心上,朕念在你一片忠心,就不怪罪你了,起来吧!”

    乾隆爷是很严肃的,一代帝王不容的丝毫亵渎。历史上对他是这样评价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者。

    他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他的乾纲独断,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他蛮不讲理地利用权力,对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控制,使所有人都不敢乱说乱动,消灭了任何不稳定的萌芽。

    他推行“臣奉君,子遵父,妻从夫,不可倒置也”的机构制度,强调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的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因此,普通民众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而对受百姓反对的官员,加以保护,“于官员应得处分,不即汲汲究治。独虑匪徒因此长ji,不可不防其渐也”。

    不知道你想到了什么,反正我是想到了什么。

    三个字:说不得。哈哈……

    “谢皇上!”和大人磕头致谢。

    “都查过一遍了,再查一遍,不免有些荒唐……”和大人的推断虽然很历史,但乾隆爷却并不相信,他更相信自己的威信:擦,老子让你们查了,居然没查到,你们还想不想干了?!“咳咳咳……”

    “皇上!”和大人见状,忙赶了过去,轻轻地为他捶背,又将痰盂端了过来,让他吐痰,之后递过茶水,让他漱口。一阵忙乱之后,乾隆爷终于缓过神来,坐在那里重重地喘着气。

    其实乾隆是个运气非常好的帝王,用度娘的话说,他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原因有三:其一,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遇到大灾大病。

    其二,他在25岁的盛年继位,获得最高权力的过程非常顺利,毫无波折。

    其三,他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节点登上帝位。在此之前,三位皇帝—顺治、康熙和雍正91年(1644年至1735年)的统治,已经给他打下了良好的统治基础。

    乾隆爷老了,身体再好,也禁不住时间的折腾。他这一咳嗽,给了和大人机会。

    “皇上,您不碍事吧?!要不给您传太医过来瞧瞧?!”

    乾隆无力地摇了摇头。

    “皇上,都是奴才不好,刚才惹您生气了,还请皇上降罪!”

    “起来吧,你也是一片忠心,为《四库全书》着想,朕又岂能怪罪于你?传旨吧,让翰林院好生查找。你也去帮着他们找找,倘若真的找到了《永乐大典》,朕不吝赏赐!”

    “圣上英明!”和大人笑了,“《永乐大典》定然还在翰林院,这功我领定了!”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很快,和大人意识到了一件事:纪晓岚找不到的东西,他找起来同样费劲。